揭秘银行保险销售猫腻
发布时间:2011-02-28
隔三岔五,总能收到读者来信,投诉在银行受到误导买了并不适合自己的银保产品,并对销售过程中的诸多猫腻深恶痛绝。
去银行、邮局走一圈,体验一下销售人员的服务,再看一些现场派送的宣传资料,的确问题很多,猫腻很多。
销售人员身份不明。传统代理人销售制度下,每一个代理人都有展业证以证明其具有保险代理的从业资格,那些手法低劣的代理人一旦被举报,不但会留下污点记录,甚至可能被吊销代理资格。但是银保渠道下,销售人员坐在银行中,看起来是银行的雇员,让人颇为放心。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再去银行投诉,往往被告知销售人员已经离职,难以追究到人。于是乎,投保人就成为“皮球”被银行、具体销售人员、保险公司之间踢来踢去。
私印宣传单张。为推销用图,保险公司和银行一般会印刷一些银保产品的宣传单张供银行用户取阅,此类宣传单张往往比较正规,误导有限。但除此以外,许多销售人员也会自行印刷一些宣传单张,此类宣传单张不但简陋,而且往往会根据销售人员自身的需要随意裁剪甚至篡改,这些资料不具有任何法律效用,若用户听信此类宣传,很容易上当受骗。
混淆保险、存款。保险和存款,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理财产品。存款属于银行业务,用户的接受度比较高,与此相比保险产品属于新生事务,接受度较低。所以很多销售人员在推销银保产品时,往往故意混淆保险与存款的差别,故意将保险说成是存款,从而降低用户的防范心理。
掩盖初始、退保费用。保险产品在购买时有初始费用,尤其是万能险,其宣称的结算利率都是基于扣除初始费用后的部分计算,因此你可以获得的收益绝非缴纳的保费×结算利率,因此万能险看似高于银行存款的结算利率在短期内未必可以带来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回报。更何况,许多投资类银保产品往往规定在若干年内退保需要收取不低的退保费用,其流动性远不如存款,而上述特性,许多销售人员往往避而不谈。
夸大收益率。许多用户购买银保产品,看重的不是保险的保障,而是保险的储蓄投资功能。也正因此,许多销售人员往往在这方面进行夸大。比如分红险,一般宣传资料上会提供个人账户价值额演示。根据规定,保险公司必须按照低结算利率、中结算利率和高结算利率三种情况给出账户演示,其中低结算利率代表的是保证收益。不过,许多销售人员为了提高银保产品的诱惑力,会仅提供高结算利率情况下的收益演示,甚至完全捏造收益演示。
解放网-新闻晨报
匠星耀鹏城 礼赞新时代 ——2024年深圳保险业车险理赔员技能竞赛 圆满落幕
2024-11-052024年车险理赔员技能竞赛正式启动
2024-08-30深圳保险学会受邀参加中国再保巨灾风险综合治理研讨会
2024-08-26南方科技大学王树勋教授一行来访深圳保险学会座谈交流
2024-07-30深圳保险学会被评为“2023版《中国保险年鉴》优秀编辑组”
2024-07-18深圳保险业召开“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
2024-06-18深圳保险学会应邀参加“金融强国”主题对话暨金融学院院长联席会学术研讨会
2024-04-30陈飞鸿赴保险社团组织走访调研
2024-04-25深圳保险学会召开2024年度深圳保险理论研究工作会议
2024-04-16《深圳保险》获2023年度深圳“优秀城市内刊”奖
2024-01-24地 址:深圳福田区福华一路123号
中国人寿大厦160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