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理论文库>学会动态

会计新规挤破保险泡沫

  发布时间:2011-02-28

编者按:一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竟然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因为,作为解读企业经营状况的语言,一项新的准则尽管在实际上不会改变任何企业的现状,却会让企业的财务、盈利状况及内含价值产生巨大变化。对于某些行业而言,其变局更可用翻天覆地来描述。

本报就新准则对金融等行业可能带来的影响,专门调查并著文,以飧读者。

对于目前会计处理略显粗糙的中国保险业而言,新会计准则对保险公司的财务制度进行了必要的完善和改革,但新准则一字一句的变动,都可能隐含着保险业利益的重新分配有着外资背景的保险机构无疑将成为2007年1月1日开始正式执行的新《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的最大受益者。

这是因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很可能导致保险公司账面中的保费萎缩50%,这如同在保险行业投入一颗重磅炸弹。

由此,中国沿袭20余年的按照保费收入排保险公司座次的时代将就此终结。

保费萎缩50%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新体系意味着中国的会计体系将与国际准则接轨。具体到保险业的影响,结果将是——“保费收入萎缩50%”。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新会计准则,2005年中国保险业的新增保费收入只有24.5亿元,而非此前公布的49亿美元。

这是因为,按照新会计准则,连投险、分红险等投资性保单的收入将从原有的保费收入统计口径中剔除,而上述保费收入占总体保费收入的一半左右。

一直以来,中国保费收入与国际通行的标准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中国现行保险会计制度实务中,除少数非寿险品种分拆处理外,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签订的所有合同均作为保险合同处理;而国际标准规定,投资连结保险和分红保险等一系列投资性保险合同的收入则不计入保费收入。

《财经时报》从中国保监会财务会计部了解到,目前中国在保费收入统计时采用的是两套会计准则。

已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人寿(2628.HK)、人保财险(2328.HK)、中国平安(2318.HK)使用的是已和国际标准一致的香港会计准则。这也是几家中资龙头保险公司陆续在海外上市后,中国保险市场保费收入出现下降趋势的原因之一。

其他保险公司采用的是1998年12月财政部颁发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即使是在华营业的外资保险公司亦是执行这一会计制度。

外资受益

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看来,新会计准则弥补了中国保险业在现有保险会计准则下利润不实的现状。他认为,保险业应注重创造了多少价值,而非实现了多少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会计准则更注重保险业的稳健经营。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更为直观的反应将是,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公司排名将改变以往按保费收入的标准,改为按企业实际利润进行排名。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内含价值法,这种方法对保险公司而言,能全面反映其经营的各个方面,能准确衡量和评价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

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保险业而言,内含价值评估提供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价值评估手段,有利于资本市场正确评估保险业的投资价值,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保险业。

这将使得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提出多年的按照内含价值确定保险公司资质的倡导落到实处。

有着外资背景的保险公司将是这一转变的最大受益者。目前,保险客户在选择保险公司时,依然按保险公司排名来作出决定,而目前最具权威的保监会排名是按照各公司的保费收入排定。

由于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经营时间较短、网点少,因此,外资保险公司在排名中通常偏后,由此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保费收入低-排名靠后-保费收入低……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外资保险公司的尴尬境地有望摆脱,因为大多数外资保险公司一直沿袭其在国际上的经营模式,注重实际利润的增长。

这意味着,中国保险业的市场格局有望发生改变。此前中资与外资的市场份额大致保持在8:2的比例,今后,外资公司的市场份额有望提高。

精算师再度抢手

新会计准则还将使得保险精算师再度成为一个抢手的职业。

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对《财经时报》表示,新会计准则与财政部原颁发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不同的是首次引入了准备金充足性测试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将保险精算推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但在国民人寿首席精算师詹肇岚看来,保险精算师目前也面临较多困难,比如基础数据的缺失。保险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是精算的基础,特别是对于财险公司,历史数据的积累非常重要。

 

财经时报/ 崔帆